家风故事:粟裕为儿子动用“特权”
来源:开封市纪委 发布时间:2016-08-02

粟裕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558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十大大将”之首。1988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不管是从战功,还是从资历、威望来说,粟裕为儿子动用“特权”,都是易如反掌的事。可他的特权,却让儿子历尽磨难,吃尽了苦头。

大将粟裕共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1961年,大儿子粟戎生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学习。五年后,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理说,在儿子的就业去向上,粟裕完全可以动用自己的“特权”,把儿子随便分配到研究机关单位,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月底拿一份稳定的薪水,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粟裕利用自己的“特权”,不是把儿子分配到研究机关,而是把儿子分配到边远的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从小就接受父亲“为党报国、公而忘私”教育的粟戎生十分理解父亲的用意,并没有什么不满,默默地收拾行装。

临走时,粟裕又特地交待儿子:“在部队,你最好是从战士做起,取得逐级经验。半路出家,基础是不扎实的。”儿子牢记父亲的话。在前线的四年里,粟戎生先从一个普通的战士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先后当上了班长、技师、排长,跑了上千次战斗警报,住了一千多天帐篷,经历了十几次移防。还在1967年和美作战中,击落一架美侦察机荣立三等功。

1969年秋,粟戎生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移防到内地,训练和生活条件大大好转。“终于苦尽甘来了!”粟戎生想。没料到父亲再次动用“特权”,将他调往北线一个进入反侵略战争等级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那的条件更加艰苦。

儿子此时不能理解了,生气地质问父亲:“爸,以前我听您的。从最普通的战士做起,不管吃多少苦,我都咬牙挺着。我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一步步才走到今天,为什么还要把我调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难道您想让儿子把天下的苦都尝遍吗?”

面对儿子的质疑和满腹的委屈,粟裕冷静地问儿子:“艰苦和死,哪个更难受?”这是粟裕当年在武汉受训期间,教导员问的问题。粟裕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儿子。粟戎生不解地望着父亲。粟裕拉着儿子的手坐下,语重心长地说:“死的过程很短暂。而艰苦,是要熬很长时间的。当兵就要不怕苦,不怕累。我相信,你能做得到!一个令父亲骄傲的一个真正的军人!”通过粟裕耐心的教育,儿子粟戎生最终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给予自己的“特权”。

在儿子的就业去向上,粟裕竟两次为儿子动用“特权”,让儿子到最艰苦的环境中,接受人生的磨练,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它彰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令人敬而仰之。


【编辑: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