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基层干部”暴式昭的为民一生
来源:开封市纪委 发布时间:2016-01-11

现代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小诗,开头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结尾是“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此诗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其中衡量是否“活着”的标准,应该是看有无“为民”的精神。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基层干部”的故事,虽然他是一百余年前的人,但他仍然活着,活在苏州评弹里,活在河南豫剧里,活在神州大地老百姓的心里,他叫做暴式昭。

(图为西山暴式昭纪念馆暴式昭像)

暴式昭(1847~1895),字方子,河南滑县人,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六年(1885~1890)在苏州西山甪里巡检司任九品巡检官。巡检是清末最小级别的公务员,从九品,但暴式昭不认为职微级低,而且扎根异乡,为民谋福,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成就了一代廉史之名。

清朝末年,风气败坏,官商勾结,开赌场、妓院、鸦片馆寻求保护伞是普遍现象,暴式昭这位“基层干部”却不随波逐流,他“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不怕得罪人,尽力去革除陋习。光绪十一年(1885年),暴式昭刚到西山不久,便发布禁赌布告,将许虎姐等六名主犯捉拿归案。次年三月,又张贴禁止吸食和贩卖鸦片的布告,将贩卖鸦片烟的首犯严达三抓捕归案,并告诫“凡吸鸦片烟者,不论男女、老幼,三天内,携带烟具,剩余烟土亲往禹王庙提名存记(登记)、缴物。逾期者,转移窝藏者,严惩不赦。”暴式昭此番作为,奸商咬牙切齿,群众却拍手称快。从今人的视角来看,暴式昭与林则徐是异曲同工,如果当时这样的官吏再多些,清王朝也不至于民弱兵废,被外国列强一炮轰开了国门。当然,正因为历史不可重来,我们才更要分外珍惜现在。

(图为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中暴式昭与大烟馆老板“过招”)

暴式昭不仅除恶肃弊,还不忘自身责任,敢与维护辖下群众的切身利益。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许多外地人开船来西山肆意放蜂采蜜,而西山百姓是以花果为主要生计的,外地人的蛮横做法影响了花果收成,严重扰乱了地方治安,引起山民们的不满,暴式昭作为巡检,便予以阻止,不料官司打到了苏州府。当时苏州知府魁文农贪贿渎职,早就对暴式昭嫉恨在心,且暴式昭遇事多有主见,刚正不阿,从不孝敬上司,被看作是“情性乖张,作事荒谬”。光绪十六年十一月,暴式昭于被革去了职务。谁也没想到,却由此催发了暴式昭一生中最为动人的一幕。

暴式昭宁愿得罪上司,也要庇护山民,山民们由衷地说“好官也”。但暴式昭素来“债累满身,一钱不存”,今被革职,全家便陷于了揭不开锅的境地。十二月初十日,陈巷百姓伸出援手,送来了一石米,十三日,劳村百姓也送来全村山民的心意——二石米,接着,东蔡、中桥头、辛村湾等68个村七八千户的人家自发组织起来,“老翁持肉,童子担酒,庵尼负菜,禅僧携茶”,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官送来了柴米鱼肉,这场活动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整整持续了近五十天。

天有风雪冷,人有情谊深。这种家家捐输,村村馈赠之举无疑在宣称:“你为我们丢了官,我们愿意来养你!”暴式昭感动了山民,山民们也感动了暴式昭,他一笔一笔记下一本“柴米簿”,并将所得物品送往继善堂让孤寡老人取用,从而对大爱无疆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当地名士秦散之更深受感动,据此绘制了《林屋山民送米图》,并写长歌送之。对暴式昭来说,这幅柴米图凝结了他与百姓的鱼水真情,便胜过了上司的任何评语。为官至此,夫复何求啊?

(图为《林屋山民送米图》)



(图为“柴米簿”)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初六日,暴式昭携眷返回河南老家,西山百姓四五百人至码头相送,哭成一片。暴式昭夫妇也泣不成声,最终依依不舍而去。船上仅载图书数十卷、太湖石三方、质券一束而已。离开西山,暴式昭只带走了西山人民的深情厚意,真可谓“两袖清风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锦”!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暴发,暴式昭拄着木棍到天津请求从军,得到督师吴大瀓的留用。吴上疏说“甪头巡检暴式昭坚持节操,以不善事上官被劾,深以为惜,请开复其官,交臣差遣”,得准,暴式昭遂从军榆关,到塞外采购战马,往返千里,不私一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暴式昭积劳成疾,在关外病逝,马革裹尸归葬河南滑县故里,年仅四十九岁。

正如河南省纪委、省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新编廉政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中所唱的“为父老,为乡亲,暴式昭此生不改报国心。”戏词那样,暴式昭没有显赫的官位,没有惊天的作为,有的只是一腔炽热的为民情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暴式昭将自己的赤诚之心送给了老百姓,老百姓也就将暴式昭放在了心里,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杞县 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