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财政工资却长期在外教课,县纪委调查时仍心存侥幸,让别人代替自己去欺骗调查组,自导自演真假‘王战英’闹剧,企图蒙混过关。”回想起这起“吃空饷”问题调查经历,我感触颇深。
今年3月,县纪委信访室接到群众举报,反映乡镇某公办学校在编教师王战英自2014年9月以来一直不在所属学校上班,长期在县城的一所私立学校任教。县纪委立即成立调查组,要求速查速结。
调查分两步,先去教体局查询有无此人;再去私立学校调取教师每日签到簿。临行前,调查组长强调这次行动的关键点:一是保密,二是迅速。
当“王战英”这个名字清晰地出现在全县公办教师花名册和私立学校教师签到薄中时,真相呼之欲出。
手握证据,我们信心满满地来到该私立学校,等着答案揭晓,可是结果却出乎意料。一个黑瘦脸的高个男人走了过来。
“你是王战英吗?”我严肃地问。“我?是的。”这个黑瘦脸的高个男人坚定地说。
“你还有其他工作吗?”我又问。“没有!”他一口否认。
“那你带身份证了吗?”我步步紧逼。“没带,旧证到期作废了,新证还没办出来。”高个男人不卑不亢。
难道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举报人搞错了?我的心中满是疑问,不由得有些急躁,还想继续问下去。这时候调查组长阻止了我,我们借故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调查组来到王战英所在的公办学校。组长若无其事地问校长:“听说学校的王战英老师,课讲得很好,很受欢迎,他今天在吗?”“在呀,王老师你过来一下!”校长忙大声招呼。
应声而来的是一个小个子、圆脸的男人,与昨天那个黑瘦脸的高个男人截然不同。面对这样戏剧性的一幕,我心头一震。
“王老师,我们昨天是不是见过面呀?”组长问他。“没有啊,我昨天一直在学校上课。”王战英说话时迟疑了一下,又将眼神投往别处。
“王老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家长们放心把孩子交给你,你可得把孩子们教好啊。”组长绝口不提核实的事。“是,是,我知道。”王战英连忙说。
“你教哪个班的课?”组长像是随口一提。“二年级,数学。”王战英说。
“你先去忙吧,我们走走看看。”组长说着便走向了教学楼。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学生们对王战英了解不多,现在给他们上课的数学老师也不是王战英。
“让王战英本人去纪委说明情况。”组长对校长说。
第二天,王战英按时到了纪委办公室。
“我是王战英,是真的王战英,你看,这是身份证和工资本……”王战英边说边将证件掏了出来,透露着紧张和懊悔的神色。“我昨天一夜没睡着,你们查的真细,我再也瞒不住了。”
组长不急不慢,给他倒了一杯水说:“纸一定包不住火,但查处你不是目的,问题是你自己认识到错误了吗?”
“错了,你们去私立学校找我谈话时,我不敢露面,便找了别人代替我去,我对不起家长和学生,我愿意接受任何处分。”王战英愧色满面。
真相大白!通过这次调查,我明白了纪检干部必须有清晰洞察事物的能力和稳扎稳打的静气,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问题面前游刃有余,逐渐成长成熟。
【编辑: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