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探索实施巡察“四轮驱动” 切实发挥巡察利剑作用
2016-10-27 00:00 来源: 鼓楼区纪委

(通讯员 陈秀芳)自去年8月份成立巡察机构以来,在市委巡察机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采取市县联动和异地巡察等方式对8个街道办事处开展了常规巡察,对4个涉及民生及扶贫领域的区直单位开展专项巡察。探索实施了巡察“四轮驱动”法,在发现问题、通报曝光、督促整改和严肃查处方面充分发挥了巡察的利剑作用。

挖掘潜力,深入发现问题。一是配强队伍。选齐配强专业巡察队伍,从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纪工委等部门提拔、调任8名专业人员组建巡察办和2个巡察组;广泛储备专业人才,从公、检、法、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遴选74名专业人才组成巡察人才库,根据每轮巡察需要从人才库中挑选相应专业人才充实到巡察组,搭建优势互补的巡察人员队伍。二是严格纪律。巡察前,由区巡察领导小组向被抽调人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发出正式借调函,按照《巡察机构工作人员十不准》的要求签订《中共鼓楼区巡察工作承诺书》,重申保密纪律、严守巡察底线,截至目前,共签定承诺书56份。巡察结束后,结合借调人员在巡察工作中的表现,由巡察办出具一份正式的综合评定,并报送被抽调单位党组织和区委组织部备案存档。三是综合会诊。巡察前,向纪检、组织、审计、法院、检察院5个部门发出正式函询,获取第一手资料;巡察中,通过个别谈话、走访座谈、民主测评、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突击检查等形式多渠道收集问题线索;发现重点问题线索后,着重对掌握重要问题线索的当事人、利益相关人、业务负责人等重点人群进行精谈,通过账务审计、深入基层走访等措施深入了解。如在涉及民生及扶贫领域专项巡察中,发现区农林牧机局在发放惠农物资过程中未实施阳光操作问题后,及时走村入户,发现农林牧机局在免费化肥、免费拌种剂等惠农物资发放过程中存在优亲厚友、弄虚作假伪造发放记录等问题。

传导压力,公开曝光问题。一是原汁原味反馈。将发现的问题原汁原味反馈,让被巡察单位感到问题的“精、准、狠”,让相关责任人感到“麻、疼”,让干部群众看到区委的决心和能力。二是主流媒体公开。利用媒体、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体公开发现的问题和被巡察单位的整改措施,不隐瞒、不回避,主动接受监督,倒逼问题整改。三是党内文件通报。巡察结束后,通过党内文件及时将巡察发现问题进行通报,达到“巡察一个、惊醒一片”的目的。同时,结合调查处理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梳理典型案例通报曝光。

形成合力,督导整改问题。一是整改问题清单制。要求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一项一项开列出来,增强《整改落实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整改进度节点制。制定出台了《鼓楼区委巡察督查工作办法(试行)》,采取日常督查和回访督查两种方式,督促被巡察单位按照时间节点严格落实整改任务,确保问题到人、具体到事、剖析根源、建章立制,使整改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整改报告承诺制。制定出台了《鼓楼区巡察整改报告真实性承诺制度》,明确要求被巡察单位整改方案备案2个月内报送整改报告,主要负责人对巡察整改情况的真实性进行承诺,如有不实,本人愿承担纪律责任。

部门接力,扎实调查问题。一是“优先办理”制度化。制定出台了《鼓楼区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部门优先办理巡察移交问题线索的意见》,区纪委和区委组织部分别建立常务副书记、副部长对问题线索负责的调查机制;被巡察单位建立党委(党组)书记对问题线索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移交、转办线索件件有着落。二是“四种形态”常态化。坚持打击少数、教育多数的原则严格践行“四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方式进行提醒;轻微违纪问题,运用诫勉谈话、写出检查、通报批评等进行组织处理;违规违纪问题,通过纪检监察机关问责查处,起到了处理极少数、震慑大多数的作用。三是“两个责任”衔接化。将移交问题线索的查处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情况有机结合,深查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落实的情况问题,对整改和移交问题线索不敢抓、不敢管的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