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治教育系统财政供养人员“占编制、不上班、吃空饷”等妨碍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日前,河南省开封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结合2017年以来教育系统“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成效,开展总结性调研,力求准确把握教育系统“吃空饷”问题新动向,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治理提供依据。
调查显示,通过近年来对“吃空饷”问题的专项治理,明目张胆地“吃空饷”行为已经大为减少,但也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一是伪造病历,长期请假。部分“吃空饷”人员钻政策空子,无病装病、假病真养、小病大养或旧病新养,通过请托等形式找医生伪造病历办理批假,行“吃空饷”之实。二是人情借调,两边缺岗。个别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影响为亲属朋友向学校领导托关系、打招呼,违规办理借调手续,被借调教师长期既不在学校上课,又不到借调单位报到,两边缺岗照常在学校领取全额工资。三是低薪雇人,顶岗上课。目前,雇人顶岗现象在乡村学校仍然突出,个别“吃空饷”教师甚至认为找人顶岗工作就不算“吃空饷”,且顶岗代课老师多没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四是校外经商,欲壑难填。部分“吃空饷”教师欲壑难填,不满足于领取固定工资,不好好钻研提升教学能力,反而醉心于经商或者校外做兼职,赚取多份报酬。
调查分析,产生教育系统“吃空饷”问题的主要原因,与部分学校领导不作为、乱作为不无关系。调查发现,一些学校负责人收取“吃空饷”人员好处费,充当“保护伞”,在“吃空饷”治理过程中通风报信、伪造证据,甚至唆使学生说谎,对抗组织调查;一些学校负责人纪法意识淡薄,执行上级文件规定过程中打折扣、搞变通,甚至“束之高阁”,不重视日常管理,致使日常监督流于形式;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对于“吃空饷”人员的处理,多以批评教育为主,处理违规人员少,追缴违规资金少,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少,压力传导不够,没有形成强力震慑。
在调研基础上,该市纪委监委驻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将在完善日常管理、畅通举报渠道、落实“两个责任”、加大问责力度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对策,力求从根本上杜绝“吃空饷”问题发生。(市纪委监委驻教育局纪检监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