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灿烂文明孕育,已有五千年;中国从改革开放提出,将近四十年。中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历经惊涛骇浪,却始终砥砺前行。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现象绵绵不绝,新思想潮流涌现。“新”成为了追求的目标,成为了前行的向导。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来定义当下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这一名词同时也适用于了中国社会所处的阶段。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改革似乎总缺少完美结局。何以会如此呢?古代改革往往其发端和结束往往源自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从未有“新”的改革概念。林则徐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的事妇孺皆知,但是他在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同时,主张了解外国,学习外国的文化。此举使清廷诸官僚不以为然,甚至声讨林则徐,认为林则徐破坏中国的文化安全,大骂其为汉奸。虽有一些官员为林则徐叫屈,但却无人支持其行为。改革不愿变,不受新,因而稍遇阻力,便夭折而亡。
如果说新时期有一个词既牵系国家大计,又连接百姓生活,那么它一定是“改革”。正是因为新中国的改革,不同于旧时代的任何一次革命和运动,它使群众的生活切切实实发生了变化,而且如此彻底。教育的改革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医疗的改革使更多人享受生命的新质量;人民的生活水平步上新台阶,一切的变化都走在推陈出新的道路上。而共产党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作答着新一轮改革的“全面”和“深化”。
此时,我们正经历着“稳中求进”、 “进中求变” 、“变中求新”个改革过程。国民更应该运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扫清了思维上的迷雾,革新跟进,以己之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作者 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