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太康县拟出版县志续编,向我约稿,撰写外公李占亭人物传略。挑灯夜读日记旧稿,我惊喜地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公回忆焦裕禄的日记片断。
外公李占亭,原名李之立,1915年12月6日(农历十月三十)出生在太康县窑后村,历任尉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第一副县长,曾与焦裕禄共事半年多。
1984年3月的一天上午,一缕和煦的阳光透过窗纱,斜斜地洒在开封淮河医院高干病房干净整洁的床单上。外公李占亭仰躺在病床上,与我谈了很多,谈他的家庭,谈他的地下联络,谈他的文革遭遇,也谈到他与焦裕禄共事的日子。我就坐在他床边的沙发上,静静地听,间或插上一两句话。他已是70岁的老人,但仍目光炯炯,思维清晰。当然,他有时也忘事,就坐在那里想一想,然后猛地一拍脑门,便“呵呵”地笑了。随后,我用草纸匆匆记下了焦裕禄的零星的细节。
焦裕禄家风清廉。焦裕禄居住在尉氏县文化路崔家巷十八号,一所起脊瓦房。他儿子打着县委书记的牌子不买票进剧院看了一场戏,焦裕禄知道后对儿子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儿子不买票白看戏是剥削行为,打县委书记的牌子是不正之风。随后,焦裕禄答应带儿子看一场戏。那天,焦裕禄进剧院准备买票看戏,正好遇上了县委机关打字员小李,小李说她是县委会的,售票员给她买了第5排最好的座位票。焦裕禄请小李给他再买3张票,不要说是县委会的,结果小李买到了最后一排靠边的3张座位票。焦裕禄拿两张陪儿子进场看戏,还有一张补齐上次儿子没买的票。进场后,许多认识焦书记的人都要与他换座位,焦裕禄坚决不换,他说,对号入座,天经地义。
焦裕禄生活十分简朴。尉氏县委给开封地委打了一个报告,县委批给他的两丈五尺布票,被他拒绝了。县委认为这数九隆冬的,不能让尉氏走出去的干部,穿着单衣上任,要求给他做一套棉衣,又恐怕他不要,就向地委请示。地委很快形成了一个决议,批准了这个请示。当时,地委张书记对焦裕禄说:“这一回,你可不能拒绝了。”焦裕禄说:“张书记,不用,我有棉衣。”“你有什么棉衣呀,你的棉衣在收容站,不是又给灾民了吗?这回呀,你听我的。”
“人民公仆”焦裕禄,去世时只有42岁。但是他的葬礼,却出乎预料。十几万人,从四面八方,蜂拥到葬礼现场,披麻戴孝为他送行,多少人眼里含着热泪,又有多少人泪流满面,人们舍不得离开焦书记。俗话说“人民心中有杆秤”,对于干部的评价,老百姓看得最准。
三十六年后,我翻检日记旧稿,再次回忆外公李占亭,并重温焦裕禄生前的许多细节,令人感佩。焦裕禄时代虽已远去,但他的形象永远不过时,焦裕禄的精神随着岁月长河历久弥新,永不磨灭,我们需要的正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市纪委监委 张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