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勤俭节约二三事
来源:开封廉政网 2020-08-20 10:37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多次号召全党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又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早在五十多年前,焦裕禄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相较于其它地方,兰考受灾尤为严重。焦裕禄到兰考后,为了让群众能吃饱饭,他一方面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一方面出台制度,坚决制止个别党员干部挥霍浪费行为。

为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焦裕禄在安排部署除“三害”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支持鼓励群众生产自救。他根据当地现状,推行“六包”(临时包工、小段包工、大段季节性包工、常年包工、专业包工、连续包工)、“六定”(定任务、定完成时间、定劳动报酬、定质量标准、定期检查、定奖罚制度)制度,并进一步指出,各公社可以因地制宜,鼓励群众发展副业,以增加群众收入。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最终战胜灾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提高党员干部的节约意识,1963年春节前夕,焦裕禄亲自起草了《关于鼓足干劲,搞好生产,勤俭过春节,防止浪费的通知》,要求全县共产党员和干部要切实做到“十不准”。其中,明确要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食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不准挥霍浪费粮食,用粮食做酒做糖;不准借春节之机大办喜事,祝寿吃喜,大放鞭炮,挥霍浪费”。这一文件的下发和执行,不仅从制度上堵住了个别党员干部浪费粮食、搞特殊化的不良风气,还大大减少了浪费现象,密切了党群关系。

此外,焦裕禄还以身作则,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1963年冬的一天晚上,他的儿子焦跃进因在幼儿园吃惯了白面馍,回家后不愿意吃家里的杂粮黑馍,还把馍仍到了地上。焦裕禄看到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把馍捡起来放到炉台上并唱起歌谣:“我是一粒米,来之不容易,吃饭要小心,不要掉饭粒……”唱完后,焦裕禄和儿子讲农民伯伯粮食怎么种,怎么收,怎么交给国家,工人叔叔怎样又磨成面,妈妈又做成馍等细节,最后问他“把馍扔了应不应该”。焦跃进低下头,拿起炉台上的馍,嚅嗫着说以后再也不扔馍了。此后,为进一步教育子女珍惜粮食,焦裕禄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们下乡帮助群众捡拾麦穗、豆子、花生等农作物,让他们体会农民种庄稼的艰辛,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焦裕禄同志经常教育身边的干部:“要小小气气地过日子,细细致致地做工作,贯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前,我国的粮食产量虽然总体稳定,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导权,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贾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