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一,绿油油麦田映衬着初春暖阳下的中辛村,家家户户大门上张贴的春联显得格外火红。
在一座干净宽敞的农家小院里,赵小鸽正忙着收拾晾晒的红辣椒,丈夫则在一旁打扫卫生。“去年光种辣椒就挣了两万元,跟着杨书记干,就是中!”“那可不,不然咱家咋能过上好日子。”
从过去住土坯房,单靠种粮谋生,到摘掉“贫困帽”,与村里“合伙”种辣椒致富,夫妻俩的幸福梦正在照进现实。
中辛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招贤乡,豫北一个传统小村庄。全村人只守着1800亩田地,因为种植单一,加上基础设施欠账多、产业底子薄,一度成为贫困村。
作为焦作市纪委监委选派到中辛村的第一书记,杨延军一直记得,他第一次走进中辛村的情景。
那是2018年7月的一天,中辛村内寂静清冷,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街口打牌。来到村委会,推门,门紧闭,一打听才知道,村干部是“流动办公”,谁家有事,就上谁家去。
那一晚,杨延军彻夜未眠,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
为了摸透村情,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总结,而是主动卷起裤脚,站在田埂地头帮贫困户干农活。很快,村里人就发现,这个新来的书记有些不同,走哪儿都喜欢与大伙唠家常,大伙有啥意见建议,都会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下来。
“杨书记为俺村脱贫下这么大气力,咱还有啥理由不跟着学、一起干?”中辛村“两委”的干部起了变化,群众看到村干部一改坐在家里等事上门才办事的旧模样,心劲也调动了起来。
硬化道路、打饮水井、改建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幸福院……一件又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干成了,村干部和群众拧成了一股绳,跃跃欲试的发展劲头释放出来。对村里的情况了然于胸的杨延军,也早早盘算好了:土里刨金。
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中辛呈现出“中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2019年,中辛村首次引进了麦椒轮作项目,利用麦田垄地,多一茬辣椒收成。在辣椒采收的季节,基地还优先聘用本村贫困户,每人每天近100元的工资。杨延军介绍,当年合作社每户收益2万元,村集体增收6万元,不仅鼓起了大伙“钱袋子”,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尝到了“甜头”,大家伙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优质大蒜种植、食用菌大棚……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生根。
产业带动,脱贫提速。不光赵小鸽一家,整个中辛村都发生了改变,村里的老少爷们谁见谁夸:“杨书记在俺村是真下力、真操心。”
从土里“刨食”到土里“掘金”,杨延军不仅下大气力抓产业扶贫,还注重培育致富“头雁”,依托能人带动产业之变,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王立安,中辛村党支部书记。谁曾想到,几年前,他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年迈多病、儿女年幼,柴米油盐全靠他与妻子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
在杨延军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王立安从一台农耕拖拉机起步,在村里承接农耕服务。现在,已有两台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业机械,并联合村里其他贫困户,组建起了农耕服务队,业务也拓展到了十里八乡,趟出了自己的致富新路。
去年,王立安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当家人”的华丽转变。今年村里换届,他又被大伙选为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现了“一肩挑”。
“杨书记带着我们脱了贫,如今俺也要带着村里奔小康!”在王立安的感染下,贫困户周敬敏建起了鞋帮加工车间、杨立山办起了木材加工作坊、王国齐干起了农资化肥销售、王志温经营起了卤肉加工,王国庆开始做箱包加工……
眼瞅着村里人一个个鼓起了腰包,可仍有人靠着墙根晒太阳,坐在街上打扑克,等着别人送小康。杨延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何让这些“本人没有信心、别人不抱希望”的人,心生脱贫动力,进而致富奔小康呢?
工作灵活爱琢磨的杨延军,将目光投向了培育文明村风。开展“星级文明农户”“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将脱贫致富列在首位,挖掘村民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把村民聚堆打麻将的地方改造成爱心驿站公益超市,以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根据贫困户家庭卫生、就业创业、公益劳动等情况,赋予相应基础分值,用“分”来考量日常表现。“积分虽小,但大家比、超、追、赶的热情高涨,精气神一下子鼓起来了。”王立安说。
2018年,中辛村脱贫摘帽。2020年,中辛村步入致富的“康庄大道”,杨延军也被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时近正午,阳光渐渐升腾,已是暖意融融,而笼罩在中辛村上贫困的阴霾,早已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