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刘茂林 6602918 13939126927
2014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王岐山同志的署名文章《坚持党的领导 依规管党治党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文章中,王岐山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
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输不起”,是一种敏锐的政治自觉,也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信。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早有经典论断。1945年7月4日,正值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主席有过著名的“窑洞对”,面对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治乱循环,毛泽东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敏锐和自信,指出了一条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新路”。
这条路,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坚决“不学李自成”,在取得政权后不敢松懈,时刻警醒,牢记初心。反映到今天,就是要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因为这场斗争若是输了,就会陷入黄炎培所言的“历史周期率”,成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例证。只有时刻保持这场斗争“输不起”的政治自觉和自信,才可以保证我们党真正打破历史周期率的循环怪圈。
历史充满了巧合。在这场著名的“窑洞对”发生前十天,6月25日,正是中共七大的闭幕日。在名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愚公移山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愚公移山》刚刚吹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决胜的号角,“窑洞对”又传来了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掷地有声,是巧合,更是必然。这其中,既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政治智慧,更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品质和历史担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在搬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后,共产党人坚决不学李自成,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建设。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今天,就是要完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是根本政治保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作为关键中的关键,更成为王岐山同志所言“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这场斗争该怎么打,我们亟需从党史中汲取经验,寻找参照。
从1945年的《愚公移山》和“窑洞对”,到1949年搬走两座大山成立新中国,再到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新常态,党的光辉历史在告诫我们,必须要以愚公移山精神,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中“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价值信仰。愚公移山,目的是为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改变闭塞的交通条件,进而改善儿女子孙的生活面貌,造福于世。我们共产党人要学习愚公,心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用对历史负责、为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武装头脑、增强定力,扎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中“不畏艰险,坚韧执着”的精神品质。愚公带领家人移山开路,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以有限的人力要叩石垦壤、运送土石,困难可想而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丝毫不亚于“移山”。我们要学习愚公,保持必胜的信心,相信凭借全党上下持续不断的努力,必能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保持我们党内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态。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中“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内涵。为了“毕力平险”,愚公动员家人、感化邻里,凝聚众人的力量共同移山。群众监督、群众参与更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应有之义。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只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始终依靠群众的监督与支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持续向好,反腐败斗争才能不断走向深入。
七大闭幕式上愚公移山精神的慷慨激昂仍在今日回响,“窑洞对”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政治自信言犹在耳,再加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输不起”的敏锐自觉,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启示,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可贵品质,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进的奋斗方向。 (济源市“献礼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暨反腐倡廉建设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