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爱国主义与反腐倡廉

发布日期:2021-06-18    来源:鹤山区纪委监委   

与子同廉·国之反腐

/李者也

国将外强必修武,欲图内治则反腐。

二十四史春秋笔,痛哉其训醒今古。

从来长堤溃蚁穴,巨舰沉于蛀未堵。

九鼎暗蚀尘之锈,六库虚空硕之鼠。

纸欲醉,金将迷,何人犹忆当年苦。

良知泯已灭,围与猎,黑白竟为伍。

苍生不复问,鬼神茫以信,占而卜。

库银已忘归公廨,但入私囊敛而储。

渐行始弃初之心,渐远终失国之祖。

物必自腐而虫生,此理不分秦或楚。

险,痛哉乌云遮我青天晴空光之曙。

怒,岂容一蠹乱我一国河山社稷府。

反,遏其污流须我勇者果敢止以阻。

应持万钧雷霆剑,拍蝇猎狐且打虎。

抚善扶正良之药,惩贪除恶劲之弩。

任其沧海纵横流,我心自守良之渚。

独善者,不与沆瀣气,归乡种田薯。

兼济者,江河若未清,不钓沧浪浒。

斗士者,海瑞肝与胆,包公铡与斧。

巨木须固根之本,大厦应坚基之础。

公权不弃监与督,廉政集于民之主。

国法存于全,纲纪治在严,宪制谱。

为政之要在于正,不令私心染公署。

铁骨只合铸利剑,硬脊不擅莺之舞。

忠且诚,其言恪于谨,其行信于笃。

干而净,如莲出清白,似兰生素朴。

担与当,山倾誓欲擎,天裂亦可补。

狂澜未倒尽力挽,舟若无帆吾为橹。

报国未辞负其重,不作壁上看客辅。

但为中华谋前路,当击警钟诫之鼓。

功成兮,不必尔与我,亦在吾与汝。

风清气正终有时,不信天涯无净土。

 

李者也,原名李华振,古诗复兴运动致力者之一,豪放派诗人、爱国主义诗人、山水诗人。本诗节选自李者也系列诗集里一篇描写反腐倡廉的爱国主义诗作。

 

【注】反腐倡廉,正在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力度,持续推进。

“腐败”,指物体腐烂,行为堕落。语出汉朝韩婴《韩诗外传》卷八:“民无冻馁,食无腐败。”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虽朽枿腐败,不能生植。”

“清廉”,语出战国《庄子·说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东观汉记·周泽传》:“朝廷嘉其清廉。”唐朝方干 《上张舍人》诗:“此地清廉惟饮水。”

反腐败,从远古时代国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产生了。

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专门有《循吏传》《良吏传》,为清官树碑立传,成为世界历史学界一大特色,足见中国人对清廉的重视程度。

大禹让皋陶制定刑法,惩处贪赃行为。

周公把殷纣王作为腐败亡国的反面教材,提醒“殷鉴不远”。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也有《硕鼠》等反腐诗篇。

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认为:“国有四维,即礼、义、廉、耻。”

秦汉御史大夫有牵制丞相、监察百官的职责。其属官御史中丞、侍御史为监察官。

曹魏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监察法规《六条察吏》。

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监察机构是御史台。

唐朝,御史台下分置台院、殿院、察院,监察制度日渐成熟。

宋代形成了御史、谏官和封驳系统三位一体的体制,监察权进一步独立出来。

明清两代以都察院和六科为中央监察机构,统称“科道”,地方上以省为道派出监察御史和按察使。

当代中国,“风清气正、海晏河清”不再仅是政治理想,而是逐渐变成了治国现实和常态。

风清气正终有时,不信天涯无净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