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上医治未病

发布日期:2021-05-31    来源:鹤壁市纪委监委网站   

前段时间,我发现女儿不好好吃饭、面色有些发黄,却也不咳嗽不发烧,不耽误上学和玩耍。我并没有放到心上,也从没想过要去诊疗。

直到见到我的一位同学,他的女儿面色白里透红、眼睛炯炯有神,从内到外透着健康,遂请教育儿经验。

同学说,“女儿原来也面黄肌瘦,找了一位大夫开了点药,慢慢就调理好了。”

“没病就带小孩看医生?”我怀着疑问,带着女儿来到河南省中医院,找这位大夫看看试试,没想到诊室门口赫然挂着“治未病科”。

这位老中医与其他医院的医生不同,不验血、不拍X光片,前前后后观察小孩一阵,看皮肤、发质、指甲、肋骨发育等身体情况,诊小孩脉搏,问日常吃饭、睡眠、玩耍、学习等生活情况,最后诊断为亚健康状态,开了一些中药,并要求家长及时观察孩子吃饭和身体情况,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回到家后,女儿问:“我都没有病为啥要喝药?”

我说:“你现在都不好好吃饭,说明身体里已经出现问题了,难道你想等到发烧、咳嗽吗?”

女儿回答:“我可不想去医院扎手指验血、拍片儿,还得扎针输液,还不能上幼儿园……”

“就是呀,我们把身体调理好,疾病就不会入侵啦……你就能健健康康成长啦!”我安抚着女儿说道。

吃了两周中药之后,女儿吃得香、睡得好,精神头儿足,身体也结实了许多。

通过这次进省城“看病”的经历,我感到这和纪检监察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黄帝内经》记载“上医治未病”,就是说好的医生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防复。

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要做深日常监督,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就是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挺在前面,在“治未病”上积极作为。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持惩腐高压,又要虑之于未有,关口前移,防范未然。要把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功夫下在平时,充分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加强思想教育、日常监督、警示教育,发现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

我们党员干部也应该认识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道理,等到腐败问题暴露、无法掩盖时就为时已晚,必定要“刮骨疗毒”。要自觉接受监督、主动要求监督,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尽早解决,保护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健康成长。(撰稿:淇滨区纪委监委李玲 编辑:王艺达)

上传:申朝亮

打印

版权所有:中共鹤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鹤壁市监察委员会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09010477号豫公安备案号:41061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