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鹤先生”赵抃
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谥号“清献”,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他二十七岁中进士,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副相,五任御史,曾先后出任河南、四川等多处地方官员。与他同期的“三朝”宰相韩琦曾称道“抃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云。”
弹劾不避权势
赵抃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以“铁面御史”之令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官员。《宋史·赵抃传》称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至和元年(1054年),宰相陈执中府中发生侍女被打死的命案,一时京城内外舆论哗然。赵抃闻之拍案而起,立即以“违朝廷之法,立私门之威”的罪名弹劾陈执中,要求罢免其宰相职务。但宋仁宗有意偏袒陈执中,非但没免去他的宰相职务,反而“诏罢狱”,替他开脱。铁了心的赵抃,又在之后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以“不学无术、错置颠倒、私仇嫌隙、家声狼藉”等八大罪状,连续二十余次上书要求对此严格执法,最终陈执中被贬,而赵抃也因个中缘由被流放到外地。
“三廉”修身立政
赵抃一生恪守“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座右铭,虽任高官,但始终能做到心无贪念,廉洁为官,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嘉祐三年(1058年),赵抃出任成都知府,仅以一琴一鹤相随,匹马入蜀。到任后,他从实地访察民情入手,了解到当地存在着严重的请客送礼之风,便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为此,他一一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并屡上奏章,如实汇报蜀地因奢靡之风给百姓带来的危害。同时,提出了“三廉”的施政理念——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严惩不贷,并将此做法从成都推向蜀中各地。《宋史·赵抃传》称“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
创立世界上最早的“方舱”医院
熙宁八年(1075年)夏,吴越大旱,之后又爆发了瘟疫。赵抃临危受命,赶赴越州。为尽快遏制瘟疫蔓延,他首先开展了全面调研,凡是不能及时汇报属地情况的官员,一律拿下治罪(参劾)。其次,采取隔离制度。由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每处病院招募两位僧人,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就地埋葬他们。最后,保障物资充足。征收富户人家上缴以及僧人道士剩下的粮食谷物四万八千多石,规定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同时,告诫富户不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并调出五万二千余石的官粮低价售卖给百姓。
最终,灾民“生者得食,病者得医,死者得葬”,社会基本稳定,疫情得以控制。而赵抃的隔离、赈济政策,“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龙亭区纪委监委谭阳)
责任编辑葛颂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