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焦裕禄式好干部
2023-05-15 09:30 来源: 开封市纪委监委

蓦然回首,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事迹依然清晰如昨,他那朴素的着装、削瘦的面庞、坚毅的眼神,仿佛仍旧伫立在治沙第一线,仍旧忍痛坐于破旧暗淡的藤椅上,在与风沙做着抗争、同病魔做着抵抗。不同的是,曾经令他牵肠挂肚、夙兴夜寐的兰考,如今已全面摆脱贫困;曾经克服艰难栽下的泡桐树,如今已绿树成荫,替他庇护着万户千家。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习近平总书记写下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深深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的崇敬之情。“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纪检监察干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争做焦裕禄式好干部。

“一枝一叶总关情”,永葆“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焦裕禄同志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与贫苦的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用“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德行,模范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之心,把人民至上理念贯穿纪检监察各项工作中,知群众冷暖,解急难愁盼,满腔热忱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

“敢教日月换新天”,永葆“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焦裕禄同志初到兰考时,当地的风沙之害极为严重。当时有首歌谣唱道:“大风起,飞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风掀起茅屋顶,沙湮田垄禾苗枯。”但焦裕禄同志笃定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黄沙肆虐之时,他越兴奋,因为这是探查风源和沙丘的最佳时机。于是,他经常是忍着肝疼逆风而上,徒步几里地也要探查风口沙源,有时身子单薄被风吹得站不起来,他就手脚并用趴在地上向前爬。纪检监察干部要向焦裕禄同志看齐,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矛盾不回避,敢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当“热锅上的蚂蚁”,以苦干实干赢得群众点赞。

“操千曲而后晓声”,永葆“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60年代的兰考,风沙在天,盐碱在地。为了治理盐碱之害,焦裕禄同志经常带着行李,拿着干粮,挎着水壶,和盐碱普查队一起下去调研。为了能够快速地分辨盐碱,他经常直接品尝盐碱土的味道,把自己的舌头练成了“化验器”,最后总结出“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骚又苦的是马尿碱”的宝贵经验。经过反复摸索、分类统计、绘制分布图,拿出了排涝治碱、深翻压碱、盖沙压碱的“三步走”措施,让盐碱地治理大见成效。纪检监察干部要用好深学习、实调研、抓落实工作方法,深化纪检监察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监督执纪第一线,聚焦群众身边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以不放松的韧劲和魄力一查到底,做到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斗争。

“不破楼兰终不还”,永葆“迎难而上”的顽强品格。1962年12月初,地委组织部同志在和焦裕禄同志谈话时,明确地告诉他,兰考是个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个充分准备。当时他态度十分坚决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如今,“千顷澄碧,必有我涓滴”便是他对兰考人民最好的回应。纪检监察干部要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将艰难困苦看作个人成长的磨砺,打破思维舒适圈,拒绝“躺平”“摆烂”,坚决反对模板化的“拿来主义”,尽快交差的“蜻蜓点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不断提高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能力,炼就善于斗争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要留清白在人间”,永葆“无私奉献”的党员本色。焦裕禄同志的一生是两袖清风的一生,正如他亲手栽下的泡桐树,亭亭如盖,笔直挺拔。42个补丁的被子、36个补丁的褥子、不准儿子看白戏等简朴廉洁的故事家喻户晓。焦裕禄同志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了“不搞特殊化”的“领头羊”,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典范。纪检监察干部要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强化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坚决防范被“围猎”,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 刘涵)

责任编辑:   李天娇